「身勤」
險遠之路,身往驗之;
艱苦之境,身親嘗之。
“身勤”,即事必躬親、以身作則。
曾國藩在軍中要求自個早上,不論是什么樣的天氣,不論是什么樣的環境,他一定“聞雞起舞”,練兵督訓,**各項事務。曾國藩對軍中將士說:“練兵之道,有必要官弁晝夜從事,乃可漸幾于熟。如雞孵卵,如爐煉丹,未可須臾稍離。”
言傳不如身教,曾國藩即是這么影響手下的幕僚、將領的。不管是自個修行仍是辦理團隊,這一點至關重要,要給周圍的人和部屬做一個好榜樣!
「眼勤」
遇一人,必詳細觀察;
接一文,必重復審閱。
“眼勤”,是從細微之處識人。
曾國藩指派李鴻章練習淮軍時,李鴻章帶了三自個求見,請曾國藩分配職務給他們。剛好曾國藩漫步歸來,對李說無需召見,并說:“站在右邊的是個忠厚可靠的人,可派遣后勤補給作業;站在中心的是個陽奉險違之人,只能給他無足輕重的作業;站在左面的人是個上上之材,應予重用。”
李驚問道:“您是怎么看出來的呢?”
曾笑道:“剛才我漫步回來,走過三人的面前時,右邊那人垂首不敢俯視,可見他恭謹厚重,故可派遣補給作業。中心那人表面上必恭必敬,但我一走過,馬上瞻前顧后,可見他兩面三刀,故不可用。左面那人始終挺直站立,雙目正視,不亢不卑,乃大將之材。”
曾國藩所指左面那位“大將之材”,即是后來擔任臺灣巡撫鼎鼎有名的劉銘傳。
曾國藩從細微之處識人,練就了他的一雙慧眼,曾府幕僚鼎盛一時,幕僚在曾國藩平定太平軍的過程中出謀劃策,立下了赫赫功勛!
「手勤」
易棄之物,隨手收拾;
易忘之事,漫筆記載。
“手勤”,即是要養成好習慣。
曾國藩一生養成了三個好習慣:
一是反省的習慣:曾國藩每一天都寫日記,曾國藩經過寫日記進行修身,反思自個在為人處世等方面存在的不足。
第二個好習慣即是讀書習慣:他規定自個每一天有必要堅持看歷史不下十頁,飯后寫字不下半小時。曾國藩說“人之氣質,由于天生,很難改變,唯讀書則可以變其氣質。”
第三個好習慣即是寫家書:聽說曾國藩僅在1861年就寫了不下253封家書,經過寫家書不斷訓導教育弟弟和后代,在曾國藩的言傳身教之下,曾家后人人才濟濟。
「口勤」
待同僚,則互相規勸;
待部屬,則一再訓導。
“口勤”,是他與人的共處之道。
曾國藩認為同僚共處“兩虎相斗,勝者也哀”。
聽說曾國藩開端同湖南巡撫駱秉章的聯系并不好,咸豐三年,曾國藩在長沙初辦團練時,駱秉章壓根兒就沒把曾國藩放在眼里。當綠營與團練鬧矛盾時,他總是傾向綠營。
但曾國藩并沒有逞唇舌之勇,而是采納曲意忍讓的態度,在他為父守孝后第2次出山之時,還特意拜訪了駱秉章。這讓駱秉章大感意外,當場表態,以后湘軍有什么困難,咱們湖南當傾力相助。
“己預立而立人,己欲達而達人”,曾國藩口勤不只僅是對同僚和上級,對部屬也會耐心腸訓導,曾國藩秉持的這種為人處世之道,不只讓他成果了自個,也成果了如李鴻章、左宗棠、張之洞、劉銘傳、胡林翼等名臣,實現了清末短暫的中興!
「心勤」
精誠所至,金石亦開;
苦思所積,鬼神跡通。
“心勤”,即堅定的意志品質。
曾國藩不管是從科考仍是在平定太平軍時“屢敗屢戰”,都有一種精誠所至的信念在支撐他。從各方面下足時間,功到自然成。
曾國藩說“天下古今之庸人,皆以一“惰”字致敗。”以勤治惰,以勤治庸,不管是修身自律,仍是為人處世,一勤天下無難事。